垃圾分类为生态减负 四川首创“罗江模式”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垃圾分类,在大城市实行都很难,收效甚微,然而四川德阳市罗江县通过分类减量,建立长效机制,探索出全域解决农村垃圾治理难题的“罗江模式”,基本解决了农村垃圾面源污染问题,达到了农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能源化处理。农村环境面貌改变的同事,农民的生活质量也普遍提高。

    垃圾分类为生态减负 四川首创“罗江模式”

    “垃圾分类,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都很难。我们罗江县的农村垃圾分类,却做得井井有条。”一到四川省德阳市,市领导就向我们介绍“罗江模式”。

    德阳市罗江县有25万人口,所辖10镇127个村。德阳市委宣传部部长卢也介绍:“2009年,罗江县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与全域建设‘中国幸福家园’相结合,在农村垃圾治理上狠下功夫,通过分类减量,建立长效机制,探索出全域解决农村垃圾治理难题的‘罗江模式’,城乡容貌明显改观。2011年1月,四川省在罗江召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暨建立收运机制工作现场会,罗江模式在全省推广。”

    村民家中看垃圾分类

    隆冬时节,山清水秀的罗江并不寒冷。

    我们走进罗江县万安镇芒江村5组,只见洁净的水泥村路围绕着清澈的池塘,依山而建的民居错落有致。路旁树丛和菜地边上一只只垃圾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上面写着:“一纸一屑煞风景,一举一动显文明。”

    我们敲开天马山下一户人家的房门,村民李桂芳听说要看垃圾分类,马上把我们领到后院。墙根边分门别类地码放:纸板、玻璃瓶、金属和塑料4个垃圾堆。镇长傅迅说:“这是垃圾第一次分类,分类是为了减量。这些可回收垃圾作为废品出售,对村民还是有吸引力的,攒上两三个月,卖上十几元,有了油盐钱。”

    李桂芳笑着说:“你看我们家还有两个垃圾筒:厨房一个,放厨余垃圾;堂屋一个,装不能利用的垃圾。能回收的,我们存起来卖钱,这些不能卖的垃圾,我每天晚上出门锻炼时,带出去,分类丢到村里的垃圾箱”。

    罗江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按照“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这一流程规范运行,通过户、组、村、镇、县五级环环相扣,实现了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通过这五级环环相扣的“罗江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垃圾处理全覆盖,农村垃圾全面收集。为何要跟垃圾较劲

    罗江县委书记曾长江对此深有感触,他说:“2009年,我陪香港考察团到村里看震后重建项目。那时,村民的房前屋后,村里的沟渠竹磻,到处是乱堆的垃圾,竹林树丛挂满了塑料袋,村子环境脏乱差。香港客人呆不住,我的脸也直发烧。”

    这次,我们在芒江村感到却是神清气爽。我们问站在路口的村民:“村子真干净,连一个烟头纸屑都没有。以前呢?”一个心直口快的大婶说:“以前乱得狠,泥巴路,垃圾乱丢。现在,村子住的安逸了。家家户户都干干净净的,日子过得舒心。”

    在村民袁正权家,他告诉我们:“村里垃圾如今有人管,每月一人交1元管理费。我们家就老两口住,两人一年才交24块钱。”

    这是建立群众广泛参与机制,曾长江说:“一元钱”开创村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先河。交了“一元钱”,村民开始主动关注起垃圾治理效果,自觉地参与到环境治理的工作中去,人人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村里还制定了《村规民约》,约定全体村民要爱护公共环境卫生,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共同努力建设优美村庄。各镇每年由日常考核与村民监督相结合,对爱护公共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做到垃圾入池,卫生整洁的家庭,评选为年度文明卫生户。通过评比活动,给村民营造出“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浓厚氛围。

    我们走到芒江村外,爬上一条偏僻的山坡,见到几位穿着橙色保洁马甲的大嫂。保洁大嫂说:“我们每月能拿到600元,工作就是对全村公共场所清扫保洁和转运垃圾。”

    罗江县副县长刘兆斌介绍:“全县建成了近800人的农村保洁清运队伍,实现了定人、定事,不留盲区和死角的人员全面覆盖。农村的环卫岗位,增加了近千名农村群众就近就业”。

    在保洁大嫂的引导下,我们走进脆冠梨园,在那里找到了一座垃圾池。罗江县城管局周小林局长告诉我们:“这是垃圾第二次减量,芒江村5组17个箱的垃圾,由村保洁人员用三轮车和电动车,将需进一步处理的垃圾运到这里。”

    垃圾池上写着:“生态处理 分类减量”。3个池口:最大的池是可利用垃圾,烂菜叶、剩饭菜……沤成农家肥,就近浇到梨园里。另一个不可回收垃圾,直接运到镇里中转。最小的可回收垃圾,是保洁员卖废品的福利。

    周小林介绍,现在,罗江每个镇都建有1个“地埋式”垃圾中转站,环卫设施覆盖到村和户。每3至5户建1个户垃圾池,分类垃圾池覆盖到组,每组建1—2个生态处理池。全县共修建户垃圾箱达1.08万个,密度达到4.9户/个,每户居民都有地方投放垃圾。

    山清水秀幸福家园

    在罗江县供销社芒江村再生资源回收点,68岁的邓华民告诉我们:“收废品20多年,这几年,好干了。每月到村里收三四次,村民都把小废品分门别类地捆好,收起来也方便。”邓华民自豪地说:“现在村子干净了,来旅游的人多了。”听说我们从北京来的,硬要留我们吃午饭,想炒腊肉给我们吃。

    刘兆斌告诉我们:罗江县回收站点设置到村。县供销社依托废品回收链,组建了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县设分拣中心、镇设收购站、村设回收点,并增设村流动回收人员,走乡串户流动收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县、镇、村”可回收资源收购网络。全县已建成回收站点116个,村流动回收人员126名,实现了可利用垃圾的资源化处置。

    罗江县垃圾分类做到了生态减量,起到了洁净村庄的作用。将农村垃圾中约有80%的尘土灰、厨余垃圾、农作物废弃物、可降解纸张等用于堆沤农家肥;将2-5%的砖头、石块等建筑渣土用于直接填埋或农村耕作道路修筑;将3-5%的塑料、玻璃等物品作废品回收处理;将10-15%的废衣物、废包装物等不可回收的垃圾送处理厂集中消化。

    “罗江模式”基本解决了农村垃圾面源污染问题,达到了农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能源化处理。

    但在垃圾回收利用和资源转化上,罗江县面临着垃圾治理的共同难题:由于规模小、成本高,垃圾处理还得不到经济回报,治理农村垃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2009年以来,罗江县财政先后整合投入2158万元进行农村环卫设施设备的建设,实现了设施全覆盖。今年又将投入400万元,用于农村垃圾治理。

    尽管治理农村垃圾,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罗江县委书记曾长江却算了一笔大账。他说:优美生态环境已成为罗江响亮的“环境名片”,成为吸引投资的 “软环境”。环境的明显改善,带动了种植业、旅游业、乡村农家乐的发展。如今的罗江,农村面貌改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罗江正成为天蓝地绿、水清人美,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www.zgfeipin.cn 百度XML 蜀ICP备190248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