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深圳市福田C BD有200余家流动废品站四处穿梭,有的更占据市政道路公然收购废品。市民对此连续四年投诉,多位领导曾批示严查,但问题依旧。《南方都市报》7月22日对此予以曝光后,福田区福田街道办成立整治小组,承诺保证严格整治,还市民一个较好环境。
深圳市给废品回收从业企业和个人搭设了很高的门槛,其目的在于消除该行业普遍存在的消防、卫生和治安等隐患,堵截犯罪分子销赃的渠道。要达到这样的门槛,从业者需要在人员聘请、网点建设等方面投入更大,如果诚信经营、采用计量准确的衡器,利润还将受到影响。尽管如此,从长期而言,废品回收规范经营对于各方面都能带来“多赢”的结果。
如上预期的实现,不可能自然而然。对于长期无证无照、无需按照经营收入纳税的从业者而言,选择“转正”、“从良”,前期巨大的投入是看得见的,长期效益却谁也说不准;而且,倘若政府的行业规范、管理不到位,“正规军”与“游击队”并存,守法经营在短期内非但不会带来更多效益,反而会成为无法摆脱的负担,让前者很容易在不对称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基层执法部门、街道如果要认真履行规范、管理职责,需要人财物力的持续投入,却不容易从中获取政绩和现实利益。反过来,即便职责履行得不好,经费拨款也不会少一分。在摸透了上级单位依靠运动式执法和自下而上的公文报告评价下属的逻辑之后,许多执法者会发现,自己掌握了巨大的问题解释空间、近乎无限的自由裁量权。毫无疑问,这既可能造成对民生疾苦不闻不问的懒政作风、执法者没有动力按照立法目的和民意愿望去做正确的事,更会诱发公权私用、设租寻租行为的出现,在许多领域构建出畸形的产业繁荣局面。
此番整治清查,短期内会有一定成效。但颇具悖谬意味的是,投诉、曝光、批示、整治的“演出”顺序,此前曾经上演过。实践证明,非法废品收购业的生意就像各国的足球联赛,日日红火,而查处不过是四年一回的世界杯。
肆虐福田C B D的非法废品收购业,其中已经形成包括设租寻租环节在内的复杂利益链。而该路段废品收购规模之大,却得以一次次安然躲过打击,显然不仅是有关方面履职不到位、懒政作风所能解释的,已经很确切地揭示出监管者、执法者内部有人刻意“保护”。
事情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这显然并不取决于当次核查整顿的声势,而是取决于深圳市、福田区有没有决心,去打破前述利益链、清出在体制内为非法产业提供庇护甚至通风报信的“保护伞”,以及真正落实废品回收的行业规范、管理规定,彻底改变这一领域的产业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