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在本市南开区士英路一带,人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个收废品的老大爷。他跟众多骑三轮废品回收从业者不同,仍然是拉着板车徒步收废品。人们都叫他“老孙”,因为80岁高龄,身体好,收废品又公道,他几乎成了这里的“名人”。
再过几天就是重阳节了——老年人的节日。老孙说他知道,但从来没打算庆祝。“咱是啥人啊?干活就有钱,不干就没钱,哪有那么多讲究?”
老孙的路线:
从外环线走到士英路
昨天早晨,记者在士英路宁乐里21号楼前见到了老孙。瘦瘦的身量,张嘴说话时,嘴里只剩一颗牙……但拉起板车走,他比年轻人还快。“从身后看,我像不像年轻人?”老孙笑着问。
老孙住在外环线14号桥,每天走40多分钟来到士英路,收了废品再拉回去。“我刚来天津时才50多岁,那时士英路这边住户少,要收废品就得往市里走,我每天拉着板车从黑牛城道一直走到大沽南路,在海河边抽根烟,走到八里台,再回来,一点都不叫事。”当年老孙这一圈下来,至少几十公里;就是现在,他每天至少也得走十几公里。
老孙的家什:
DIY板车随手发名片
木头板车是他自己做的,为了让板车用起来顺手,他还特意加了两个30多厘米高的车帮,车尾上还有个铁箱,用来放一些手使的工具。
初次见面,记者递给他一张名片,他立即从那件穿旧了的衣服里拿出一张名片还回来。只见名片上写着“废旧物资调剂回收经营部”,还写着老孙的名字“孙振宇”,下面有手机号码——这种职业化的社交礼节由一个80岁的老人演示出来,令人佩服他的职业精神。
老孙的人缘:
不说“卖”都说“拿”
一上午,不断有人喊:“老孙,我这有点废品,你拿走吧。”人们都说“拿”,没人说“卖”。老孙一一点数:大点的矿泉水瓶2角,一般的矿泉水瓶1角,价格比别人高出一倍。
宁乐里21号楼居民王连波说:“老孙人实在,价格公道,我们都信他,有什么废品都给他留着,他给多少是多少,我们都不看。”老孙也很享受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我耳朵背,人们就吆喝我,叫我过去收废品。”他把这种“吆喝”视为人们对他的信任。
废品大爷的孙子干物流
老孙的二儿二女,都干收废品这一行。干得最好的是大儿子和大女儿。“大儿子在大寺,女儿和其他一大家子人都在张道口,他们干得都不小。特别是大女儿一家,专收废铜废铝,还在静海买了台剥线机。”
老孙现在有了两个孙子、两个重孙子,提起这点他十分自豪。“今年一年添了两个重孙子,都是喜事呀。”现在,老人的长孙也已经独立了,“他和别人合伙花40万买了辆大货车,给人家跑运输。”中国有句古话叫“穷不过三代”,当年老孙是因为家里穷带着全家来到天津讨生活,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隔辈人跳出了废品行,从事了当下比较热门的“物流”行业,这让老孙倍感欣慰。
伺候老伴废品大爷想退休
虽然儿女们各有发展,但老人的生活与若干年前来津时相差无几。现在,他和老伴两个人一起租住在14号桥附近一间小平房里。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四壁漏风。收废品的过程中,他时常留意人们丢弃不用的废木头,好拾回去生火。“做饭用这个,省煤。”昨天,在宁乐里,他还特意到一家装修的居民楼下看看,有没有人家扔出来的旧木板。
“我收一车废品,就看见20块钱。有时干,有时不干,平均下来每天二三十块钱。”老孙给记者算账,一个月房租150块钱,吃饭300块钱,看病需要钱多,没准。“我挣的这些钱,就够我们老两口花的。”
老孙的老伴长年有病,养家的重担都落在老孙身上。老孙说,今年阴历十月二十九,他就满80周岁了。但他没打算过八十大寿,“岁数大了,不能挣了,也别给小辈添负担。”过了年,老孙就打算收山不干了,“老伴没人伺候不行。”
面对记者的采访,老人很高兴。他愿意以这种特别的方式结束自己18年的收废品生涯。“见报了,一定告诉我一声,我买张报纸留个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