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垃圾不分类将被罚款
市民质疑能否行得通?
上海市人民政府制定的《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5月1日起实施。《办法》规定,扔垃圾时再不分类,将面临罚款:单位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个人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单位和个人不分类将罚款
《办法》明确,未按照规定设置分类收集容器的,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处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未将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分类驳运的,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同时,单位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个人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对于未按照办法规定履行生活垃圾分类指导、监督管理等职责,或未依法处理发现或者告知、投诉、举报的生活垃圾违规行为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由上级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并可以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
《办法》实施后,市民发现违规行为时,可向行业主管部门举报,或拨打市民服务热线。
罚款真能落实到位吗?
垃圾不分类将要罚款的新规一出,市民对此议论纷纷。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听听他们的意见。
“这个能罚得下来?能罚得过来?”“城管管得了吗?不被骂死?”“怎么罚?又何从监管”……记者注意到,市民的质疑声几乎“一边倒”。
不少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罚款初衷虽好,但很难落实到位。“罚款?大家都倒在楼下的同一个垃圾桶里,怎么证明是谁家倒的垃圾?谁来罚?”大家坦言,罚款的手段虽然能起到作用,但执行极有可能会落空。
“即使可以罚,也不能24小时专人在垃圾桶旁边看管,除非在每个垃圾桶附近安装监控,要不然根本罚不起来。”一位物业公司负责人这样表示。城管进入居住小区和场所内部,需由市民举报,确实将面临取证难的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垃圾分类需要一个漫长的观念树立和习惯培养过程。从国外经验看,一般需要经历数十年,而立法无疑是重要推动力。垃圾分类管理走上法治化轨道,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触发人们的社会思考,只有大多数人支持并能够做到,才可能实现对少数人的处罚。对单位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相对来说是可行的,但涉及千家万户的垃圾分类和投放,如何监管查处?初期将针对屡教不改、比较恶劣的行为进行执法,主要还是以劝导为主。
高峰时段值班指导
根据《办法》,上海将不会在住宅小区强制设置垃圾分拣员。这意味着,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必须通过宣传指导、劝告制止,引导居民自觉养成正确分类习惯。近年来,上海新建的商品房小区越来越多,这些小区都由物业公司实施管理。这些物业公司能否担负起督促居民推进垃圾分类的职责,还是一个未知数。
目前,垃圾分类“模范小区”多是售后公房,由居民区党组织直接管理或由业主自治,而由物业公司直接管理的商品房成为“模范小区”面临重重困难。
日前,记者走访了阳曲路1111弄美树铭家小区。小区确实设置了干湿两分的垃圾箱,但很多湿垃圾箱内混杂了塑料袋、树叶。物业工作人员抱怨道 :“工作做得多,回报却很少。”
其实,有两种途径可以激励物业工作人员参与推进垃圾分类。其一,《办法》规定,业主大会与物业服务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时,应当约定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不过,多数现行住宅物业合同并无此项具体约定;其二,不少物业公司指定保洁员负责垃圾分类,允许其从废品出卖中获取一笔收入,作为报酬。不过,目前垃圾分类的瓶颈在于干湿两分,分拣出的湿垃圾未经处理,并无回收出售的价值。也就是说,保洁员也赚不到这笔钱。
同样督促居民养成分类习惯,售后公房小区就做得很好。记者走访了闸北区昌林公寓,这里代表了售后公房推行垃圾分类的一种模式。阳曲路760弄居民区党总支第八党支部书记韩杰虎是昌林公寓的管理者。他说,去年,居民区党组织先测算出居民丢弃垃圾高峰时段是6时~8时、16时~18时,随后,发动28名志愿者,两人一组,轮班在垃圾集中投放区“值班”,对分类不准确的居民进行纠正。如今,昌林公寓的垃圾分类工作卓有成效。居民基本养成习惯,小区日均可运出两桶湿垃圾。由于干湿分离,垃圾臭味淡了,小区也得到街道办事处的好评。韩杰虎说:“我们小区推进垃圾分类,党支部找楼组长,楼组长找志愿者,志愿者找居民,层层动员。居民们的心都很齐。”
不过,韩杰虎也认同,适当激励有必要。他说,小区里有个保洁工,属于物业聘用人员,每月拿1820元工资。为了让这位保洁工做好垃圾集中投放区的卫生工作,居民区党组织通过多方努力,为保洁工争取了200元/月的额外补贴。
奖
社区推行绿色账户
积分兑奖提高市民参与度
记者近日在上海市政府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联席会议上获悉,今年上海将积极探索垃圾分类的新模式,借助“绿色账户””等形式,以正向激励为主,调动市民参与分类的积极性,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
据悉,上海去年已在静安、松江、黄浦等区域部分社区试点“绿色账户”激励机制,即申请“绿色账户”可享受稀缺医疗资源服务、商业消费打折、银行金融服务等级提升等福利。今年将把试点拓展到全市范围的20万户居民。
年底前建成绿色账户激励机制
为激励更多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上海绿化市容管理部门联合市商务委、金融机构、医疗机构推出了“绿色账户”等一系列激励措施,其中一部分已经在部分区域设点试行。据介绍,“绿色账户”是上海市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中建立的一项激励机制。“绿色账户”官方网站显示,目前用户注册量达到4.8万人(次)。
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陆月星介绍,今年将在静安、松江、黄浦和徐汇4个区约20万户居住区进一步试点,深化“绿色账户”机制,研究制定合理的积分规则、有效的兑换规则,力争到今年年底,基本形成“绿色账户”运行的一整套规则、流程、推进机制、管理模式等,形成以正向激励为主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上海模式”。比如“绿色账户”积分不仅仅可以兑换盆栽植物、公园门票等,也可以在特定商户享受消费打折、在特定时段享受社区内的健身房免费使用、在中国银行享受服务级别提升或者增加享有稀缺医疗卫生教育文化资源机会等。
积分兑奖提升分类积极性
在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的向新小区,记者见识了一回“绿色账户”的操作模式:居民的“绿色帐户”是一个钥匙圈上的条形码。居民王阿姨指着条形码告诉记者,倒垃圾时,垃圾箱旁的志愿者会检查分类是不是符合规定。如果符合,就用扫描枪扫一下钥匙圈上的条形码,攒下10分,早晚丢两次垃圾,可以各攒10分。居民要查询自己的账户里有多少积分,小区里就有查询机,不用特意上网。积分的好处也不小,去年她曾用积分换过牙刷、牙膏和保鲜袋等日常生活用品,“听说今年还有机会换体育馆里的乒乓房使用时段呢。” 王阿姨说。
据上海市静安区绿化市容局相关人士介绍,区内已有5个社区的1400多户居民用上了钥匙圈上的条码“绿色账户”。与网页版相比,居民不用特意上网注册,就能获得专属的“绿色账户”。正是基于提升居民区源头分类投放参与率、分类质量等考虑,“攒积分”的难度也有所下降,只要做到日常垃圾正确干湿分类,就能获得积分。
积分兑换的方式则从网上兑换变成每月固定日期由专人在小区为居民现场兑换,还引入抽奖环节:“如果居民觉得常规奖品小,可以用积分换抽‘大奖’的机会。”虽说所谓的“大奖”也不过是洗衣液、洗洁精等日常生活用品,但方便直观又充满乐趣的兑奖形式吸引了很多居民,提高了大家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上海市市容环卫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绿色帐户”旨在提高市民垃圾分类参与度和准确度,变垃圾分类的 “要我分”、“帮我分”为“我要分”、“分准确”。今年,上海市还将在“绿色帐户”的基础上,增加激励市民的途径和方式。
背景资料
据介绍,上海生活垃圾量近10年来逐年增长,从2001年到2010年每年增长3.4%以上,到2010年为732万吨,2013年全市生活垃圾清除量为736万吨,总量增长率控制在2‰。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探索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截至2013年年底,上海生活垃圾分类覆盖居民户数约205万户、近7000家单位;集贸菜场垃圾分流和居民区厨余垃圾小分类日均达1160余吨,进入填埋场、焚烧厂等末端处置设施的垃圾处理量逐步减少。连续3年实现生活垃圾处理量减量目标,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控制在0.70千克/天。
根据计划,今年上海将新增覆盖40万户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区域,完成2000个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点建设,继续按照“以2010年为基数,人均生活垃圾末端处置量每年减少5%”的要求,实现全市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控制在0.66千克/日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