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金东区锁园村特别热闹。由金东区旅游局和澧浦镇人民政府主办的“琐园——非洲风情节”隆重上演,节假日期间,琐园古村落每天都吸引了超过万名游客前来参观旅游。
如此庞大的人流量过后,锁园村每天仍整洁美丽,对于一个村庄来说,你或许会感到惊讶。不过在金华,这样的村庄可不少,这和这里首创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模式密不可分。
说到垃圾处理,在不少地方都是一个难题,在金华也曾经是。一方面垃圾多,金华市区每天产生垃圾1000多吨,并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是处理难,现有垃圾填埋场即将饱和,而新垃圾填埋场选址困难重重。
去年5月份,金华市选取了竹马乡、洋埠镇、澧浦镇三个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试点。
在锁园村,每天早上,家家户户门口都能看到绿色垃圾桶,桶上标着“可回收垃圾”和“其它垃圾”字样。村民们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分类后的垃圾丢进门口的桶里。这场绿色革命背后,正是村庄环境的巨大改变,普通的乡村渐渐成为越来越美的风景。
为什么这场绿色革命可以在农村试点实施并成功“燎原”?
金华市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原因有二:一是综合效益更高。在农村推行垃圾分类减量,既可以就地沤肥、就近还田,还可以节省大量转运费用,综合效益比城市更为明显。二是可操作性更强。农村相对城市来说还是“熟人社会”,垃圾分类的责任相对清晰、监督相对容易。
那么,这场绿色革命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要让村民心中形成意识,同时保障执行的机制措施要跟上。”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每个试点村庄进行全方位、广覆盖,层层开展宣传动员的同时,金华市建立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多元化资金筹集模式,为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推进提供了资金保障。
为了方便村民将垃圾分类,分类环节采取农户一级分类+村二级分类的模式。对农户来说,只要将垃圾分成“能烂”和“不能烂”两类,可回收利用垃圾由农户自行处理。村二级分类解决来农户一次分类不到位问题,保洁员对集中回收的垃圾按可沤肥、可回收利用、有毒有害、其他等标准分为四类。
之后的处理环节也分为四类处理,可回收垃圾由废品收购站有偿回收,有害垃圾每村设统一回收点,其他垃圾按原模式填埋或焚烧,有机垃圾就地沤肥处理。有机垃圾沤肥处理主要推行太阳能沤肥处理技术,少数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的村庄选用微生物发酵快速成肥处理技术。针对太阳能垃圾沤肥房成肥时间长的问题,邀请有关专家共同开展试验,通过增加通风增氧、密封恒温等设施和投放特定微生物菌种,加快成肥速度、提升成肥效果。目前,产出的有机肥就地施用于附近农户的果树、花卉苗木等,受到农民的欢迎。
从试点情况看,垃圾分类减量开展较好的村可以减少70%,配套设施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后预计大部分村庄能够达到60%。垃圾减少,转运过程的恶臭、填埋过程的二次污染有效减少,焚烧垃圾产生的二恶英、温室气体有效减少。现在,随着垃圾量减少、农民卫生习惯变好、长效保洁制度完善,农村整体环境变得干净整洁。
环境变美的同时,运行成本也下降了,经济效益显著。根据测算,市区农村1吨垃圾的平均清运成本为200元,焚烧、填埋处理成本每吨110元和90元。一个500人左右的村年产垃圾120吨,分类后减量70%,同步可减少清运费1.68万元、处理费0.84万元。如果金华市区农村全面推开,预计可以减少清运处理费用4000万元左右,还可以产出有机肥2.5万吨,可节约化肥购买费3000万元。
据了解,金华市还将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扩面、提升,切实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促进农村整体环境的提升。2015年底,市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要覆盖所有乡镇、80%以上的行政村,全市要覆盖70%的乡镇、50%的行政村,真正做到全民参与全方位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