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条街道,仅两条街道垃圾分类
7月16日至18日,记者利用三天时间,来到新华南路、仓南街、新兴大街、邢州路、团结大街、兴达路、泉北大街、公园东街、泉南大街、守敬路、中兴大街、八一路、冶金路、中华西大街、钢铁路调查,发现仅守敬路和团结大街垃圾桶实行分类。
守敬路褐色的垃圾桶分两个箱,箱体分别写着“可回收”、“不可回收”字样及标志。
记者翻开垃圾桶箱门,看到多数垃圾并没有按照要求分类。在一些“可回收”的箱体内,有不少居民扔进来的剩饭剩菜。在一个“不可回收”的箱体内,记者看到了两个完整的塑料瓶。
令人费解的是,记者查看的十余垃圾桶,有半数底部铁板不翼而飞,市民扔进来的垃圾都掉在了路面上。有市民告诉记者,经常有收破烂的来翻检垃圾,箱底很可能被他们顺手牵去了。
14个小区,仅邢钢北区垃圾分类
在调查街道垃圾桶的同时,记者也走访了新天地小区、凤凰城、团结小区、阳光园、市检察院家属院、市直家属院、邢钢北生活区、上院、锦绣中华、维也纳花园、天厦家园、温馨家园、鸿运小区、冶金东生活区,发现仅邢钢北生活区有分类垃圾桶。
进入该生活区,就可以看到许多组垃圾桶放在小区道路旁。每组有3个垃圾桶,其中一个写着“可回收”,另两个则写着“不可回收”。
记者走上前去,看到“可回收”垃圾桶的垃圾并非可回收,几块西瓜皮盖在垃圾桶最上端,下面露出一包包装有剩饭、纸屑、塑料盒等的垃圾袋。
一位环卫工人告诉记者,多数小区居民将各种垃圾混装,一起扔到垃圾桶里,根本不分能不能回收。
意外发现,半数街道无垃圾桶
记者在调查时意外发现,新兴大街(襄都路至邢州路)、仓南街、邢州路(仓南街至团结大街)、兴达路(团结大街至泉南大街)、公园东街(泉南大街至泉北大街)、泉南大街(公园东街至兴达路)、中华西大街(钢铁路以西),均无垃圾桶,占记者调查的15条大街的近半数。
在公园东街,人来车往,许多拎着垃圾的行人四处一望,看不到垃圾桶,然后将垃圾丢在路旁。
在邢州路,记者走了两三千米,也没有看到一个垃圾桶。在道路旁,绿化带里不少塑料袋随风飞舞。“道路修好好长时间了,也没见人安装垃圾桶。”附近一位居民说。
本月16日至18日,记者在团结大街、邢州路等15条主要大街,以及天厦家园、鸿运小区等14个小区进行城市生活垃圾调查,发现多数小区没有实行垃圾分类,即便是在邢钢生活区、守敬路这样设置了分类垃圾的地方,也是有名无实。
市民声音看别人乱扔
自己也就图省事
在邢钢北生活区,记者看到一位拎着垃圾包的居民张某。张某对小区的分类垃圾桶表示欢迎:“这样有利于废物利用。”
然而,他也表示自己做得不好,并坦诚就在他拎的垃圾包中,就有可回收的塑料瓶,也有不可回收的剩饭。
“开始还能坚持,后来看别人都乱扔,自己慢慢也就图省事,不注意分类不分类了。”张先生说,许多居民做不到垃圾分类,主要是没有养成习惯,也没有将垃圾分类的大氛围。
守敬路一位大嫂在受访时表示自己从未关注过垃圾分类。“也听说过垃圾分类,看别人随便扔,自己也懒得去计较了。”记者随机采访的几位市民中,绝大多数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习惯。
年内将配900套
分类垃圾桶
当低碳一词在网络和现实中四处荡漾时,垃圾分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关注和重视。这种被认为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重效应的垃圾处理方式,在牛城才刚刚起步。
市环卫处有关科室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守敬路和团结大街部分垃圾桶更换了分类垃圾桶,今后将陆续更换或安装900套分类垃圾桶。“用于主要大街,比如泉北大街、顺德路、中兴大街、邢州路等。”
该负责人说,设置分类垃圾桶主要是引导市民养成将垃圾分类的习惯。但是,垃圾分类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多种配套设施和全社会共同关注。
北京:招募分类指导员
北京海淀区今年在小区设分类垃圾桶,厨余、可回收、其它垃圾分类回收。今年,600个社区试点垃圾分类,并以每月600元工资招募4000名指导员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台北:奖励居民“化肥”
为了奖励市民对“垃圾分类”,台北市政府将垃圾分类中的“厨类垃圾”做成了“化肥”,免费发给市民种花。台北市民非常欢迎这种“变废为宝”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