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古旧书业第一人逝世 古旧书回收整理后继乏人
更新日期:2024-11-19T12:11:45 | 人感兴趣
1月2日清晨,已住院两个月的陶培庆起床洗漱时,突然倒下,再也没有醒来。这个被视为厦门古旧书业第一人的老人,在2011新年的第二天,猝然离世,享年78岁。随着他的离去,厦门古旧书的系统回收整理,将面临后继乏人的境遇。
本报记者 赖毅
给旧书估价,只有他能做
老同事沈宝兴:他脑子装的全是书,你随便报个书名,出版时间、版本、市面存留量,他张口就有。
如果不是生于文人之乡绍兴,陶培庆或许无法与古旧书业结缘。解放前,绍兴人的书店开遍全国。1947年,不到14岁的他就跟着亲戚来到厦门,在开明书店做学徒。不久,开明书店改为长风书店,解放后不久,长风书店又并入新华书店,陶培庆自此在新华书店工作,直至上世纪90年代退休。
在开明和长风书店时,陶培庆就以勤恳、聪颖著称。“他脑子装的全是书,你随便报个书名,出版时间、版本、市面存留量,他张口就有。”陶培庆的老同事沈宝兴这样向记者描述。沈宝兴在1949年11月作为南下干部被分配进厦门新华书店时,陶培庆还在长风书店,那时两家书店在业务上的联系就已经很紧密。
思明南路的新华书店古旧书门市部,可以说老厦门人最重要的共同记忆之一。1959年门市部筹建时,正是陶培庆一手担起了主要工作,之后一干就是40多年。他的工作,全书店没有第二个人可以替代,“比如给旧书估价,只有他能做。”沈宝兴说。
退休后,陶培庆的古旧书事业仍没有中断。1996年,刚离开新华书店的他又自己在厦禾路开了家晨光旧书店,和老伴一道经营,自己身体不好后,又交给儿子陶元强打点。
常年流连废品回收站
儿子陶元强:曾觉得旧书越来越难做,向父亲提出过关店,结果被大骂一通。
选版本,看年代,估价值——古旧书的回收整理,是一项近似学术研究的工作。但这背后的艰辛也是许多人想象不到的。陶培庆在新华书店工作时,便常年流连各大废品回收站,在垃圾堆里挑旧书。在儿时的陶元强眼中,父亲就像个“破烂王”。“回到家的时候,经常全身是灰,戴的口罩都黑了。”可他回家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换衣服,而是先把淘回的书都擦净、整理好。
旧书经营的利润极低,但陶培庆从不在乎。“他不是为了赚钱去自己开书店,而是为了延续自己的古旧书事业。”陶培庆收书有个原则:只要顾客把书送来,不管有用没用,他全都会买下。他觉得,顾客大老远把书送来,再让人家拿回去,太过意不去。
事实上,退休之后,陶培庆的身体就每况愈下,1998年做了肿瘤手术,胃病也越来越严重。可他还是干到了2006年,才把书店交给陶元强。陶元强觉得旧书越来越难做,曾向父亲提出过关店,结果被大骂一通。“父亲这一辈子,全交给古旧书了。”陶元强说。
很难找的书,他都能挖出来
老主顾方友义:你想要什么书,他都会登记下来,出去找书的时候就会特别留意,一找到就会通知你。
陶培庆去世当天,陶元强打电话给原厦门市社科联主席方友义,方友义听到消息大吃一惊:“怎么可能?”两人的交情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方友义藏书四万,其中有许多都是向陶培庆淘来的。“他那里好东西多呀,很难找的书,他都能给挖出来。”
“他对顾客太周到了,心里想的都是读者。”作为陶培庆的老主顾,方友义这样评价他。“你想要什么书,他都会登记下来,出去找书的时候就会特别留意,还到处托人打听,一找到就会通知你。”方友义说,每次去找陶培庆,都会看到他桌上放着厚厚一个本子,上面全记着顾客要的书。
文史专家洪卜仁更是从陶培庆还在长风书店当学徒时就认识他了。“那时候去买书,就对他印象很深,很热情,还帮我找过好些书。”从古旧书门市部到晨光旧书店,洪卜仁都是常客。“正是因为他的工作,才使很多古书、好书得以保护下来。”洪卜仁说,“看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积淀,古旧书店是一个很重要的参照。”洪卜仁认为,陶培庆所做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在“抢救”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