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废品回收网 > 甘肃 > 商情资讯 > 政治法规

废弃农膜回收需要政策支持

更新日期:2024-11-19T14:11:15 | 人感兴趣
    车出兰州南行,出新七道梁隧道,高速公路两旁阡陌纵横,农田丰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的醒目宣传牌不时跃入眼前。

    经常往来于甘肃省临夏—兰州两地的司机张作平告诉我们,每年四五月春播结束时,途经此道,一片片整齐划一的塑料农膜铺设在田间,形成了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然而,这道景致却令甘肃省环保厅农村处处长张文荣忧心忡忡:“废旧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已是甘肃省最突出的农村环保问题。”

    -地膜使用增加 土地不能承受之重

    在甘肃这片以干旱著称的土地上,塑料农膜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近几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为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在中部旱作农业区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项技术经历了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60年不遇大旱的考验,均显示出显著的抗旱增产效果。在近几年的推广过程中,玉米较半膜平铺每亩增产151公斤,增产率达37.1%,在旱作农田降水资源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优势凸显,劣势不容忽视。“由于全膜覆盖比传统覆盖地膜用量每亩增加1~2公斤,随着全膜覆盖面积的迅速扩大,甘肃省地膜使用量也呈加速增长态势。”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站长张玉辉说:“目前,甘肃省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已增加到2000万亩左右,占农作物面积的30%以上。同时,近年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也呈加快发展之势,全省面积已超过100万亩,棚膜的使用量也在快速增长。据初步统计,全省目前每年各种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已超过12万吨。其中地膜约8万吨,棚模约4万吨。”

    随着地膜使用量的逐年增加,大量废弃农膜散落在田野道路、街头巷尾、河滩沟渠,一旦刮风则悬挂在树枝,以其独特的形态或附着或飞扬,对农村生活环境、村容村貌造成不良影响,给人们的视觉、心理上带来不良感受。农田“白色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农村环保的焦点。

    废弃农膜长期得不到治理,最终反而会导致粮食减产。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副调研员李崇宵介绍说:“一方面农膜残留于耕作层,这不仅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而且影响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另一方面不受微生物侵蚀、不易降解的农膜还会在降解过程中溶出有毒物质,最终导致土壤盐渍化,造成作物大幅减产。”

    此外,农膜与秸秆、牧草混在一起被牲畜误食,会引起病害,甚至导致牲畜死亡;个别农民对回收的废膜采取焚烧处理方式,浓浓黑烟污染了空气环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废弃农膜带来的危害不一而足,废弃农膜带来的“白色污染”已着实成为这片干旱区土地不能承受之重。

    -建立回收网点 问题得以初步遏制

    张玉辉回忆他调任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站长后的首次调研,在民勤、景泰等地道路两旁树枝上到处悬挂着红黄白绿黑各色废旧农膜,这种场面至今令张玉辉记忆犹新,“当时,我感到很震惊,废弃农膜的问题太严重了,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

    那么,究竟该如何治理呢?

    近年来,甘肃省在部分地区试点,尝试建立起了农田残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体系,逐步形成农户捡拾——网点回收——企业加工3个环节相互支撑、相互约束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络。

    在试点的基础上确立了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基本思路:即从农田残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市场化的重要前提环节入手,通过设立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一批采用先进加工工艺设备、具备一定规模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及回收网点,配套完善相关的税收调节政策和监管措施,以逐步建立涵盖地膜捡拾、回收、资源化利用等环节,分工明确、相互支撑、相互约束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2010年,甘肃省设立了“省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项资金”,明确省级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初级加工企业建设、废旧农膜回收深加工企业建设、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3个环节。2011年,甘肃省下达了1000万元省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项资金,首次对全省24家深加工龙头企业和65家初级加工企业给予了资金扶持,极大地调动了相关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部分市、州也推出了一些扶持性政策。

    张玉辉说,全省已建和正在建设的从事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的相关企业已超过150家。这些企业自行或通过协议收购大户、收购经济人、流动废品收购商户(商贩)等形式在覆盖范围内的乡镇、村社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超过1000个。经估算,2011年全省回收利用废旧地膜45700吨(折纯量),回收利用率达57.1%;棚模基本做到了100%回收。农田“白色污染”问题已得到初步遏制。地膜破碎难于回收 急需寻求新办法

    废弃地膜的回收率达到了五成多,意味着还有近一半的废弃地膜还未能得到回收利用。据甘肃省典型地块地膜残留监测结果显示,所有监测地块都有不同程度的残膜。每亩残留量最多达14.67公斤,残留量最少的每亩也达5.23公斤。另据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甘肃省种植业地膜残留量在0.63万吨。

    在地处河西走廊玉米制种基地的古城子村,村民赵小红用耙子将大片的农膜耙到地埂旁,用铁锹

[1] [2]

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买卖废品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商务合作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废品行业企业名录 |
Powered By 中国废品回收网 废品回收价格行情 废品站
www.zgfeipin.cn 百度XML 蜀ICP备190248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