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5年时间,我们终于找到了废旧织物回收的赢利模式。”上海缘源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缘源)总经理杨膺鸿告诉晶报记者,2014年公司营业总收入291万元,其中出口占80万元,毛织品130万元,资源化处理55万元,其余鞋、包类占26万元左右。净利润28.6万元,约占总营业额的10%左右。
在6月16日的“旧衣零抛弃上海高峰论坛”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孙淮滨称赞杨膺鸿为“中国废旧织物回收第一人”。
那么缘源赢利模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晶报“聚焦垃圾分类”栏目刊发的系列报道,引起了深圳和国内业内人士的关注。针对如何破解深圳垃圾分类遭遇的问题,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国内垃圾分类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请他们一起为深圳探寻办法,献计献策。
晶报记者 吴建升/文、图
政府如何搭台决定成败
“常说垃圾分类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所谓‘政府搭台’,就是如何制定政策即游戏规则,这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杨膺鸿告诉记者,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国家发改委牵头在上海做过废旧衣物回收问题专题调研,同年9月25日上海出台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实施意见,为废旧衣物回收做好了政策铺垫,12月15日,缘源公司就在小区布下第一只回收桶,开始了废旧衣物回收试点。
2012年2月,上海市政府根据缘源公司一年多旧衣回收实践及相关调研情况,首次将废旧服装回收利用列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专项建设项目,缘源公司被列为“废旧服装回收利用”项目建设单位。
“将废旧衣物回收利用列为政府建设项目,缘源公司为建设单位,这就是上海市政府为废旧衣物回收搭的‘台子’,代表政府与我对接的单位有四家——市发改委、环保局、经信委、交委。”杨膺鸿表示,正因为政府搭好了“台子”,他这几年来废旧织物回收的“戏”越唱越顺,有了今天赢利的局面。“政府除了给政策外,并没什么补贴。”